人民日报:风雨中的逆行者
来源:长安区融媒体中心 时间:2021/09/02 09:20

  “截止到晚上23点,小峪口内共有3处断毁的路桥,我们已经想办法和几名村民取得了联系,让村民们分成三组集中在高地避险,目前都很安全。”这是19日晚上董志超打给街办的第9个情况报送电话。8月19日18时,一场大雨突降,西安市长安区王莽街道小峪河沿线遭受洪水侵袭,进山道路多处水毁,部分山体出现滑坡,导致电力通信设施等基础设施不同程度受到损毁,山区群众生产生活秩序受到影响。

王莽街道小峪口村党员董志超正在和街村党员干部商量转移群众工作。何博摄

  董志超是王莽街道小峪口村的一名党员,今年52岁。“我每半个小时就汇报一次,街办会把最新情况汇报给区上,让区上能够精准协调各部门的力量,确保群众尽早被救援。”风雨铺天盖地,董志超手中的电话成为了连接小峪口村与外界的“生命通道”。

  随着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小峪河上游水量不断增大,组织群众撤离刻不容缓。作为一名老党员,董志超十分熟悉各村民情和小峪口的地质情况,来不及考虑更多,他主动驾车逆行而上,准备通知群众尽快转移撤离。

  然而,因为山中雨雾太大,道路阻断,车子开在半路便动弹不得,董志超迅速选择挨家挨户叫门,往返小峪河沿线数十次,冒雨过河带领村民们来到村子附近山腰间分布着的3个大石洞里避险,这些石洞深3米左右,高4米开外,面积3-6平方米不等,洞口与小峪河河床落差足有20多米。

  随后,董志超又和村里几名熟悉山地情况的村民担任向导,组成抢险突击小队带领专业救援人员翻山绕路,隔“河”喊话深入峪口内掌握群众转移情况,开辟出联系峪口内外的“交通线”。

  “洪水下来前,我们就得把住得远的、深山里头的村民,就近安顿在天然形成的山洞里避险。”董志超凝重的口吻中透着老党员的底气。“作为一名党员,危急时刻,就应该跟群众在一起。”

  “有支部的党员带着我们,大家心里都很稳当……”后来回忆起撤离当夜的紧急时刻,小峪口村12组村民张简生感叹道。这份可以交付生命的信任与认可,是群众赋予一名党员至高无上的荣誉。

  在陕西,每当人民遇到困难,总会有这样的人挺身而出,他们可能是你朝夕相处的朋友,也可能是与你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狂风暴雨中的天空黑得看不到希望,是他们化身为火炬,带来胜利的曙光。

王莽街道党工委委员马亮冒雨坚守岗位在一线指挥道路修复工作。陈超摄

  马亮是王莽街道党工委委员,接到小峪口村峪道水量激增的通报后,他立即和街道党政主要领导及科室同志前往小峪水库,督导水库泄洪及峪内防汛工作。19日晚上18时20分,山洪导致峪内电力设施损坏,入山道路损坏,马亮等人被困水库,23时救援人员到达,马亮并没有跟随救援人员离开,而是选择了继续留守小峪水库。

  山林黑暗、洪流奔啸。雨夜坝上,只能看见他不知疲惫、一刻不停在坝上来回巡视的背影。

王莽街道城建办主任韩涛和三名机关党员在运送救援物资途中小憩。常卫利摄

  洪水来势汹汹,面对路毁电断、水库高水位、闸门无法打开的危急时刻,王莽街道城建办主任韩涛立刻决定带领一组党员,作为街道第一批救援人员,绕道二里村山崖小路,摸黑徒步4公里,以确保水坝发电机运行,及时打开泄洪闸。

  韩涛等人背扛小型发电机、柴油、食品棉被等物资,沿着峪道蜿蜒的山路前行,一路上除了风声、雨声、水声,耳边能够听到的只有众人急促的喘息声。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是如此渺小,一边是湿滑的峭壁,一边是湍急的河流,稍有不慎,就会跌落洪流之中,韩涛等人坚定的步伐与面对未知的无畏,昭显了他们抵御一切困难的决心。

  当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拼尽全力,所有人的力量拧成一股绳,无论黑夜多么漫长,黎明总会如期而至。三天的紧张救援,终于迎来雨过天晴。截至8月22日上午10时,小峪口内的居住群众已全部得到妥善安置和安全转移,进村道路打通435米。王莽街道小峪口村的刘女士作为撤离行动的亲历者之一,亲眼目睹了整个救援行动的不易,在路毁桥断的两天里,救援人员爬山涉水,一趟趟地给她家里送食物和水,只为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

  “你看,这些都是救援人员,为了我们安全下山,他们迎着危险上山。”撤离途中,看到救援人员与被救援人群擦身而过逆行的背影,刘女士难以忘怀,“从前我看着别人被救援感动,今天我自己被救援,这份感动更加深刻。”一切感激尽在不言中,风雨已经过去,或许随着生活的继续,他们将无法清楚地回忆起每一位救援人员的面孔,但他们会永远记得这个共同的名字,风雨中的逆行者。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长安融媒

@2000-2020 西安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