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好人故事,弘扬榜样力量。6月以来,长安区启动2025年第二季度“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学习宣传活动。经基层推荐、事迹审核、部门联审、综合评议等程序,区委文明办拟定谢福芹等14人(组)为2025年第二季度“长安好人”上榜人选,现将候选人事迹进行公示,请广大市民群众评议监督。
对公示人员如有异议或发现问题,广大群众可以电话或信函形式向区委文明办反映情况。以单位名义反映情况的材料须加盖单位公章,个人须以实名反映情况,并提供联系电话。
公示时间:2025年7月2日—2025年7月8日
电话/传真:029-85292048
地址:西长安街669号新行政中心东815室
邮编:710100
候选人事迹展示评议
“助人为乐”好人:谢福芹
谢福芹,女,1960年6月生,中共党员,长安区郭杜街道北街第二社区居民。
2017年,谢福芹为了方便邻里,凭借一技之长,在小区楼道支起5元露天理发摊,年均服务超过3000人次,多年来从未涨过价。2025年,社区主动协调将其摊位升级为固定“爱心便民理发角”,配备空调、座椅,建立联络群,延续她与居民的8年约定。社区依托理发角推出“银发关爱日”,固定每月10日为“70岁以上老人免费理发日”和“新就业群体服务日”,每周四则为快递员和代驾师傅免费理发。谢福芹不仅是理发师,更是社区情感纽带,独居老人理发时倾诉子女不易,她默然放慢剪发节奏倾听开导;年轻人迷茫时,她分享人生经验传递温暖。她说:“只要还能动,就会一直剪下去。”65岁的谢福芹,用一把剪刀、一张5元的价目表,和8年如一日的坚守,续写着邻里间的温情故事,诠释着新时代“邻里守望”的生动内涵。
(郭杜街道 推荐)
“助人为乐”好人:王永权
王永权,男,1980年2月生,长安区滦镇街道东祥村村民。
王永权大学毕业后,长期从事建设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积累了丰富的野外生存及应急事件处置经验。2014年,他加入民间救援组织,在应急救援、防灾减灾、爱心助学等各类公益事业中贡献着自己的光和热。多年来,他参与各类应急救援行动累计160余次,救助350余人。2017年至今,多次组织并参与爱心捐赠和公益助学活动,足迹遍布兴平市牵手希望小学、宁陕县江口小学、洛南砚池河九年制学校,以及心羽家园、星星家园等多所学校和特殊儿童关爱机构。2019年,担任凤鸣公益助学陕西负责人,一对一助学资助学生38人。2020年9月,发起并组织“衣暖人间 情系西部”及“助学圆梦 阳光在行动”等公益活动。2021年,河南郑州特大暴雨和陕西洛南洪涝灾害发生后,他第一时间组织物资并带领团队驰援灾区参与抢险救灾工作。王永权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滦镇街道 推荐)
“助人为乐”好人:王应战
王应战,男,1952年12月生,中共党员,长安区子午街道北街社区居民。
2016年,王应战听说村里的老人习惯节俭,不及时去理发店理发,那些行动不便的老人理发更难。他立刻想到,自己刚好会理发,作为一名退休党员,为大家服务何乐而不为呢。义务为街坊邻居理发由此开始,一传十,十传百,方圆数里的老人都慕名前来,这样一“理”就是9年。9年来,他不仅理发不收一分钱,还自掏腰包购置剪刀、推子等理发工具。为了提高技艺,他一有空就去街道上的理发店“偷师学艺”,在村民心里,他不是最专业的理发师,却是最热心的“剃头匠”。2023年初,王应战加入社区“银发快剪”志愿服务队并担任队长,每月一次公益理发,他从不缺席;“微星跑腿”上门为行动不便群体服务,他风雨无阻;社区招募志愿者,他总是第一个报名。他以实际行动传承和践行着雷锋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的人。
(子午街道 推荐)
“助人为乐”好人:孟宇博
孟宇博,男,1991年11月生,中共党员,长安区王莽街道三官堂村村民。
这个被乡亲们亲切称为“博蛋”的青年,用六年如一日的坚持,在平凡生活中书写着助人为乐的温暖诗篇。孟宇博经营着一家家居用品公司,偶然有一天他在集市上目睹离家远的年迈摊主顾不上吃饭仅以冷馒头果腹,于是便默默地为他们订上饭菜。之后长安各地每逢集市,总能看到他忙碌于银发摊主间的身影。发现蔬菜滞销,他便以个人名义收购并捐赠分发给乡亲们。当他得知一位摊主家中还有个卧床不起的老伴时,立即送去生活用品和轮椅等设施。多年来,他为社会特殊群体捐助轮椅、营养品,帮助改善生活条件;为山区学生捐赠被褥及衣物文具,温暖着孩子们的求学梦;冬日里运用新媒体发起“爱心行动”,帮助菜农解决滞销蔬菜。从市井巷陌到深山校园,从日常帮扶到紧急驰援,“博蛋”用行动诠释着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也感染并带动了更多的人加入到助人为乐的队伍中来。
(王莽街道 推荐)
“见义勇为”好人:陈礼达 侯 波
陈礼达,男,1988年10月生,长安区医院泌尿外科医生。
侯波,男,1980年10月生,长安区医院麻醉科医生。
2025年4月28日上午,陈礼达与侯波乘坐火车前往镇安县执行支医任务。11点10分,列车广播播报车上有乘客突发疾病,紧急呼唤医务人员。陈礼达与侯波听到后火速赶往病患车厢,经过观察,初步判断患者为癫痫发作伴舌咬伤,随时可能窒息。于是二人迅速组织疏散周围乘客,并一起将患者调整为侧卧位,用手清理呼吸道分泌物,防止误吸,同时在患者上下牙之间放置软物,避免二次舌咬伤。经过大约3分钟的紧急处置后,患者逐渐恢复了意识。但是考虑到癫痫患者有可能反复发作,病情尚未完全稳定,他们又协助乘务组联系镇安站做好交接,确保患者后续得到进一步检查。事情发生后,列车长专门致电长安区医院,对于陈礼达和侯波两位医生“全程负责、处置专业、倾力协助”的敬业精神给予了高度赞扬。陕西日报、三秦都市报、西安日报等媒体也对他们的见义勇为行为进行了报道。
(区卫生健康局 推荐)
“见义勇为”好人:冯武斌
冯武斌,男,1974年2月生,长安区客运有限责任公司驾驶员。
2024年12月22日晚8时许,冯武斌在完成末班车工作后,骑行至东大产业路附近时,看到一村民遭遇车祸躺在路边,过往行人都手足无措。冯武斌见状立即上前查看,发现伤者头部出血并陷入昏迷,他冷静判断,凭借在公司日常培训中积累的急救常识,用力按压伤者伤口止血,持续呼喊伤者试图唤醒其意识,同时请周围群众帮忙联系急救中心及伤者家属并报警。救护车赶到现场时,冯武斌仍保持着按压姿势,他协助医护人员将伤者抬上救护车,并清晰地向救护人员陈述了事故时间、伤者状态及自己所采取的处置措施。得益于抢救及时、处理得当,伤者最终转危为安。事后,伤者家属向长安区客运有限责任公司送来感谢信,对冯武斌表达诚挚的谢意。冯武斌见义勇为的行为,也受到了单位同事和群众的高度赞赏。
(区交通局 推荐)
“诚实守信”好人:侯仙锋
侯仙锋,女,1968年2月生,引镇街道天王村村委会委员兼妇联主任。
2025年4月6日,侯仙锋在天王村天天丰农场,捡到一条翡翠项链,她想到如此贵重的物品遗失,失主必定心急如焚,于是她立即在周边边打听边询问,成功找到了失主,失主王女士连声道谢,侯仙锋则表示这是她应该做的。无独有偶,4月13日,侯仙锋像平日一样在樊川公园锻炼,不经意间发现地上有一部手机,她捡到后在原地等待很久仍不见有人前来认领,直到有电话打进来她才辗转联系上焦急万分的失主。看到失而复得的手机,失主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他表示这部手机不仅价值不菲,更存储着重要的工作资料和生活信息,侯仙锋帮他避免了巨大的损失。侯仙锋拾金不昧的高尚行为,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传递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温暖。
(引镇街道 推荐)
“敬业奉献”好人:刘 静
刘静,女,1987年9月生,中共党员,长安区韦曲街道航拓路社区党委书记兼居委会主任。
刘静2020年担任社区书记,面对社区阵地零基础、小区环境复杂和居民需求多样化,她没有丝毫退缩,利用业余时间挨家挨户走访,建立“初心微网格”民情走访台账3038户,熟悉掌握了社区居民的家庭状况、生活需求以及存在困难。针对居民生活中小修小补资源匮乏,她积极挖掘小区内的能工巧匠,通过链接便民服务资源,成功搭建“楼宇微工坊”街坊便民服务进小区,组建志愿服务队伍,提供便民裁缝、家电维修等13类便民服务项目,累计服务6000余人次,极大提升了社区服务的覆盖率和居民的幸福指数,深受居民好评,该项目被选作2024年高品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典型案例。在刘静的带领下,社区各项工作不断发展,航拓路社区党委被评为“三星级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华萃国风”志愿服务项目入围首届“全国社会工作和社会治理创新”典型案例。
(韦曲街道 推荐)
“敬业奉献”好人:薛 娜
薛娜,女,1979年11月生,中共党员,长安区郭杜街道北街第二社区居委会委员。
作为社区治理“排头兵”,薛娜带领巾帼调解团队深耕基层十余载,并于2023年创新打造郭杜街道首个个人品牌调解室“娜姐来帮忙”。工作室独创“蜂巢式”调解网络,有机整合司法行政资源、社区自治力量、党员先锋岗及网格管理体系,形成“预防—发现—调解—巩固”全链条工作机制,2024年成功获评“西安市品牌调解室”。长期以来,薛娜带领其团队秉持“以耐心倾听消解对立、用细心观察捕捉症结、靠爱心疏导弥合裂痕”的“三心工作法”,成功化解小区婆媳因育儿观念差异引发的矛盾,协调居民与物业的水表维修费用争议以及多起噪音扰民、小孩打闹致伤赔偿等问题。她用“铁脚板”丈量民情,以“婆婆嘴”调和纷争,将“枫桥经验”书写在家长里短中,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基层调解工作者的使命担当,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供了鲜活样本。
(郭杜街道 推荐)
“敬业奉献”好人:何 鑫
何鑫,男,1977年9月生,中共党员,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影视中心主任兼教师。
从教21年来,何鑫始终扎根教学一线,从事影像创作与实践教学工作,带领团队累计创作影视作品千余部,培养了一批影视行业的佼佼者,建成全国高校领先的影像资料档案库,为影视教育教学与科研提供了重要支撑。从无人机航拍教学到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他总是站在技术革新前沿。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形势,于2023年主导引入AI数字人主播技术,推动学院数字化教学改革创新。执导纪录电影《天韵中国之锦绣三秦》,历时七年完成,以国际化视角讲述陕西故事,将三秦大地的历史文脉与自然风光凝练成光影诗篇,获业界广泛认可。何鑫用行动诠释“敬业奉献”的深刻内涵,曾荣获学院优秀教工、全国无人机大赛优秀指导教师、新西部大学生(青年)影像节伯乐奖等荣誉。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 推荐)
“敬业奉献”好人:林 坤
林坤,女,1981年6月生,中共党员,长安区人民检察院普通刑事检察部一级检察官。
林坤从检20年来,始终坚持以“立检为公”的初心和“巾帼不让须眉”的担当,将案件质量视为检察工作的生命线,凭借沉稳认真的办案态度、执着细腻的办案风格,依法办理各类案件2000余件,办案数多年保持全院第一,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在办理一起涉恶犯罪集团案件中,她连续奋战,审查卷宗70余册,撰写审查报告30余万字,精准指控犯罪事实,彰显了司法权威。她深知检察官办案,不是单纯办案子,影响的更是别人的人生。在公诉台上,她以一名国家公诉人的担当,诠释法律真知,捍卫公平正义。在日常工作中,努力体现人文关怀,实现“案结事了人和”。林坤用法律条文守护青春,用司法温度重塑灵魂,用忠诚与智慧书写新时代女检察官的绚丽篇章。
(区人民检察院 推荐)
“敬业奉献”好人:谢 楠
谢楠,男,1986年7月生,中共党员,长安区秦岭保护局网格管理和督查科科长。
从事秦岭保护工作以来,谢楠常年奔波在秦岭875.25平方公里的沟沟峪峪、山川溪流,做到知山情、懂山规。牵头谋划实施生态修复、野生动植物保护、农家乐和民宿规范提升、生态惠民“六大行动”等工作,高质量完成秦岭12条主要峪口峪道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任务。秦岭保护勘界立标工作期间,他近一个月吃住在单位,带领科室人员按时保质完成任务。近年来,共组织各类动态排查整治30余次,及时发现和制止各类破坏秦岭生态环境问题。建立秦岭生态保护长效监管机制10余项,创新工作方法,管好用好网格员队伍,实现巡山护绿常态化。谢楠以勤勉、务实、进取的工作态度书写着对秦岭保护事业的绝对忠诚,先后荣获“西安市森林防火先进个人”“长安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区秦岭保护局 推荐)
“孝老爱亲”好人:杨 华
杨华,男,1967年12月生,中共党员,长安区引镇街道东庄村党支部委员。
杨华的母亲今年已85岁高龄,因患病长期卧床生活无法自理。偏偏这时候,他的妻子身体状况也出现了问题,于是照顾母亲的重任几乎全部落在他一个人身上。每天处理完负责的村务后,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回家,为母亲精心烹制营养均衡的餐食,与妻子共同耐心细致地为母亲穿衣洗漱、喂饭喂药。饭后为母亲按摩,缓解因病痛带来的不适。寒来暑往,他从未有过丝毫懈怠。除了照顾母亲,杨华还时刻牵挂着同村退役后因病致残的战友,在国家政策关爱的同时,冬天为战友购买棉服、棉被等生活用品,帮助其温暖过冬;闲暇时间帮忙照顾饮食起居,定期上门理发、刮胡子,十年间他给予了战友无微不至的亲情般的关怀。杨华的爱心和孝行不仅感动了家人,更在东庄村及周边村落传为佳话,他早已成为村民心中当之无愧的模范标杆。
(引镇街道 推荐)
“自强励志”好人:唐文文
唐文文,男,1988年11月生,长安区韦曲街道长乐社区居民。
唐文文出生在蒲城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因患小儿麻痹症双腿落下二级残疾。2007年,初中毕业的他来到长安,学习修鞋、配钥匙等技能。学成出师后,开始了十年的摆摊修鞋生涯。2017年,他又学习皮具护理,学成之后拿出多年的积蓄,在好心人和社区的帮助下,开办了皮革护理店。社区工作人员按照政策为他办理了一系列残疾人关爱补贴,并提供贴心的惠民服务,这些举动让他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也更加坚定了他回报社会的决心。随后,他加入了社区“五色光”志愿服务队,利用自身技能,为社区群众提供公益服务。唐文文用自身经历证明,无论人生经历多少磨难,只要心怀梦想,顽强拼搏,懂得感恩,就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韦曲街道 推荐)
编辑:长安融媒
@2000-2024 西安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