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如炬,照耀万千;凡人善举,最为动人。当美德开始春风化雨,善意的种子便在每个普通人心中抽穗拔节,辐射开来。于是,一个好人影响一群人,一件好事延伸出无数个温暖,那些感动也在平凡间不断传递。
近年来,长安区不断深化“一城好人·厚德长安”文明培育工作品牌建设,深入挖掘平凡间的不平凡榜样,传递“微光”温暖,汲取向上向善的力量。
在长安区秦岭北麓的滦镇街道鸭池口中学,有这样一位老师:他生于此,长于此,也将一生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这片土地。二十多年来,他扎根乡村讲台,把学校当作家,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他就是安红涛——一名用坚守、奋斗与热爱,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不凡人生的乡村教师。
“汽灯老师”:为希望之光续航
20多年前,安红涛初到鸭池口中学时,学校正面临撤并危机,生源流失、设施落后、教学质量下滑。但他没有退缩,而是选择留下,和同事们一起“逆风翻盘”。
那时晚自习常因停电中断,他就点起汽灯,带着学生们在昏黄的灯光下继续学习;复习资料不够,他亲手推着油墨印刷机一页页印制;为劝回辍学的孩子,他翻山越岭,走遍周边5个自然村,挨家挨户上门沟通。十年坚守,终见花开。如今的“鸭中”,早已成为百姓口中“家门口的好学校”。而安红涛,也被同事们笑称为“留守儿童”——节假日不离校,寒暑假仍在岗,学校就是他的家。
“拐杖课堂”:他是学生的“拼命三郎”
2021年中考百日冲刺,安红涛在组织学生体育训练时不慎左腿骨折。医生建议打石膏静养,他却说:“孩子们关键时刻,我不能缺席。”第二天,他拄着拐杖出现在教室,一站就是一整天。从教室到办公室,他一步一挪,从未耽误一节课。学生们心疼地叫他“拼命三郎”。
这并非他第一次带伤坚持。2016年冬天,他突发面瘫,上午扎针治疗,下午戴着口罩站上讲台,硬是没请一天假。“最美口罩男”的绰号,是学生对他无声的敬意。
他所带班级连续15年中考成绩优异,5次荣获“市级优秀班集体”荣誉称号。他曾帮助一名因骨盆骨折一度弃考的女生重拾信心,第二年,这名学生不仅考上重点高中,还被评为“西安市最美少年”。“农村孩子的出路不多,我多尽一份力,他们的未来就多一分可能。”安红涛说。
“守护人”:为留守儿童托起一片天
作为乡村教师,安红涛深知留守儿童的孤独与困境。他主动摸排近150户家庭,为20多名留守儿童建立成长档案,定期谈心辅导,帮助问题学生转变。一句鼓励、一次家访、一顿热饭,都是他给予孩子的温暖。
他不仅是学生的老师,更是教育精神的传播者。2023年,他作为西安市“弘扬教育家精神”宣讲团成员,奔赴鄠邑、周至等地巡讲,以《扎根南山脚下,守望一树繁花》为题,讲述乡村教师的坚守与价值,感动无数同行。
“领头雁”:点燃教师成长的火种
作为教研组长,安红涛致力于推动学校教科研实现从“零”到“有”的突破。他主持完成2项市级课题,参与国家级、省级课题研究,编写校本教材2本,带领团队走出了一条适合农村学校的教研之路。
他独创的“一三一班级自主管理模式”(搭建一个自我管理平台、培养一支班干部队伍、制定一份细致班规、推行一套运行机制)在全校推广,并赴多地交流分享,助力更多班主任成长。
他还积极“传帮带”,辅导十余名青年教师,多人在市区教学大赛中获奖,为学校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微光成炬照亮乡土
二十多年来,交通工具从自行车到新能源车,家校之间的路变了,但安红涛的初心从未改变。他始终是那个“鸭中人”,讲“鸭中故事”,传承“团结协作、吃苦奉献、勤勉务实、追求卓越”的“鸭中精神”。
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日复一日的坚守,点亮了无数乡村孩子的未来。他是南山脚下的一束微光,不耀眼,却温暖而坚定,照亮了乡村教育的春天。
编辑:长安融媒
@2000-2024 西安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