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如炬,照耀万千;凡人善举,最为动人。当美德开始春风化雨,善意的种子便在每个普通人心中抽穗拔节,辐射开来。于是,一个好人影响一群人,一件好事延伸出无数个温暖,那些感动也在平凡间不断传递。
近年来,长安区不断深化“一城好人·厚德长安”文明培育工作品牌建设,深入挖掘平凡间的不平凡榜样,传递“微光”温暖,汲取向上向善的力量。
在秦岭的密林深处,总能看到一群身系绿丝带的志愿者,他们弯腰捡拾垃圾的背影,像是一簇簇跃动的绿色火焰。而点燃这团火的人,正是西安市益友志愿者服务中心的侯卫星。这个被队友戏称为“垃圾侠客”的90后,用13年的坚持,将“捡垃圾”这件小事,变成了守护秦岭的壮阔史诗。
从“登山者”到“护山人”
热爱是最初的火种
2012年,还是大学生的侯卫星在秦岭登山时,被眼前的景象刺痛:塑料袋挂在树梢,饮料瓶卡在石缝,垃圾堆侵蚀着山涧。他无法忍受心中的“净土”被践踏,于是拉起一群登山好友,用编织袋和垃圾夹,开启了“清山行动”。

起初,家人不解,游客嘲笑,说他“作秀”。但他默默在朋友圈分享秦岭的伤痕与恢复的喜悦:一张张对比图中,溪流重新清澈,山坡重现绿意。渐渐地,父母从反对转为支持,甚至帮他转发活动招募贴;而那些曾质疑的旅友,也悄悄加入了他的队伍。热爱,点燃了第一簇火苗。
“捡垃圾”里的大学问
智慧与韧性的碰撞
侯卫星的环保,从不靠蛮力。他发明“上山不捡、下山清理”的策略:登山保存体力,下山边捡边宣讲,高效又可持续。一次活动中,旅友党先生被感动,不仅自带垃圾袋,还主动协助清理:“你们像山间的风,吹醒了我们的环保心。”

他更善用“跨界”力量。2023年,发现一棵濒危古榉树枯黄,他立即举报,推动政府专项救治,数月后树木重焕生机;通过“随手拍”提供生态破坏线索,促成最高检公益诉讼典型案例。他说:“环保不是孤军奋战,而是让法律、科技、公众都成为盟友。”
从“登山者”到“护山人”
让环保成为呼吸般的习惯
侯卫星的野心不止于“清旧债”。他提出“秦岭零废弃”理念,倡导游客自带可重复用品,与景区合作设环保提示牌,还制作“无痕山野”短视频教程,累计触达10万人次。一次活动中,他指着志愿者的折叠餐具说:“我们捡的是过去的‘债’,更要阻止未来的‘债’。”
成果悄然生长:13年清理塑料垃圾超30吨,活动区域人均垃圾有效减少,推动游客文明登山习惯养成。西安工程大学学生受触动,为团队设计出绿丝带Logo,让环保有了鲜明符号。
薪火相传
青年力量如何撬动山河
侯卫星最骄傲的,不是奖状,而是团队的“基因传承”。行将花甲的副理事长赵小荣立下“退休前参加100次活动”的目标;8岁的小志愿者奶声奶气地说:“我要让秦岭和我画的画一样美。”高校学子们通过跨校行动,将环保带回校园——西南石油大学与西安石油大学学生甚至开发出“垃圾分布热力图”,用科技赋能守护。

有人问:“捡垃圾能改变什么?”他笑着指向秦岭:“十年前我们清理过的山沟,现在垃圾越来越少。这不是因为我们多厉害,而是越来越多人开始相信——保护秦岭,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一代人的觉醒。”
后记:山知道,风记得
侯卫星常说:“我不是英雄,只是个不想让秦岭哭泣的普通人。”但正是这份“普通”,让环保从口号落地为行动,从个体蔓延成浪潮。如今,他依然每周带队进山,背包里永远装着垃圾夹和《秦岭生态保护条例》。当夕阳为秦岭镀上金边,他的身影与群山融为一体——那是当代青年对自然的深情告白,更是一个普通人写给地球的最美情书。
